【名刊经纬】科学定位谋发展,彰显特色创一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强刊之路(上)

导语

相信社科期刊界的老师们一定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并不陌生。近年来,《学报》在学术影响力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各项指标提升明显。2015-2017年《学报》连续三年牢牢占据着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行榜的亚军位置,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影响力指标

 

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为 3.312,已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高校综合类学报第1名。另据《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2018年报》显示,在13063种世界范围内传播较广、影响面较大、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排名中,《学报》位居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Q2区中国社科期刊第1位,办刊国际显示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大家一定好奇《学报》如此令人惊羡的强刊之路上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办刊秘诀,《学报》快速发展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办刊经验?为此,小伩特别策划了专题文章《科学定位谋发展,彰显特色创一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强刊之路》,邀请《学报》编辑部老师分享他们的办刊经验。系列文章将分为上、中、下三篇在接下来的三天里陆续进行推送,敬请关注!

 

话不多说,马上开始今天内容!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强刊之路(上)

科学策划,内容为王

 

一、注重内容策划,加强问题意识,彰显社会价值

 

小伩:

2015年《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在全部623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第2名,而一年前只排在第27位,追溯前几年排名也基本在20名开外。也就是说《学报》几乎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优秀期刊向一流期刊的冲刺。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的提升幅度,堪称办刊奇迹。请问《学报》取得如此成绩,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学报》:

学术期刊,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作为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信息符号,一方面为繁荣学术服务,同时也要为国家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解决服务。要树立内容为王、策划优先的理念,拒绝平庸,将专题化 / 特别策划进行到底!这是新时代期刊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留给期刊的责任担当。

 

1.抢抓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成果

作为学术期刊要力求原创,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抢抓具有整体性、关键性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成果。“文史哲大拼盘”不是学科综合和融合,就像进了超市,看起来商品琳琅满目,实则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综合类学报为何只开“百货店”,而不能做成“专卖店”?作为学术期刊,开“百货店”只会让刊物杂乱无章,只能让重大选题淹没在一般的同质化选题的海洋之中。

 

与此同时,脱离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选题,将是死水一潭。学术离不开社会现实,这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的共识。很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通过学术期刊得以发表,从而引发党和政府的普遍关注。

 

一些很好的意见往往容易被决策者所采用,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学术期刊的作者大都是学者,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对某一社会问题具有全方位的视角,因此具有全局观念,提出可行性对策的能力相对较强;其次,专家学者所站的立场较为适中,不受行业、部门的利益羁绊,因此提出的策略较为客观,具有可操作性。“以问题为纽带”,察觉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探求新问题,提升思维的综合性、批判性、独立性、广阔性和灵活性。

 

学报的综合性并非是错误,也并非就等于短板,其关键在于扬长避短。以多学科探讨一个问题,以多学科透视一个问题,以多学科解决一个问题,正是综合性学报的优长,这种宽视域、多角度集中火力对一问题的立体多维探究,反而可有效解决学报大而全的弊端,使学报向精深方向发展。

 

倘若注重对某一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探究,则可提供较全面、综合、客观的资政服务,切实发挥政府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学报》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一直致力于国家和中国新疆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研究,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新内容,增添新力量。

 

2.抢抓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成果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前瞻性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学术期刊如果一味因循守旧、坐井观天就没有出路。学术研究是一个十分具有超前思维的活动和行为,一些专家学者之所以在学术上独树一帜,成为国家思想库和智囊团成员,就是在一些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中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从而赢得了学界和政界的首肯和推崇。

 

前瞻性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一定是紧密结合世情党情国情,紧密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的问题,有的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

 

作为学术期刊必须抢抓机遇,以高度的学术敏锐性,对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成果抢发、快发,这样既能够尽快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能够为政界高层所关注,这无疑体现了学术期刊的社会担当。

 

3.抢抓具有战略性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成果

所谓战略性问题,是指能够制胜的重大问题,是具有总体方向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学问之美,不是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而是在于能绕弯子,解扣子,揭盖子,定方向。

 

战略性方向的提出往往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国家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或概念,这一理念和概念背后的深刻内涵需要智库去充实和完善;一种是国家提出这一战略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待时机成熟再向外界公布;第三种就是边提出战略性方向,边进行实践。

 

不论以哪种方式开展,重大战略性的问题解决都非一日之功。2013 9 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随后又提出了建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这一战略的提出应该更多属于第一种情形,《学报》在这一战略刚刚提出之际,就敏锐地预测到这将是中国长期实施的战略选择,可对这一概念学界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经过商议,《学报》立即特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为刊物撰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方面的研究文章,经过几番沟通和深度交流,胡鞍钢教授欣然应允并很快完成。

 

《学报》在第一时间抢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一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转载期刊多次转摘。

 

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截至 2019 9 23日,此文被下载16171次,被引用634次,创造了《学报》学术论文在即年下载和被引频次的双重历史最高纪录。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既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也使得《学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美誉度。

 

二、秉持内容为王,转变约稿理念,打造精品期刊

 

小伩:

通过中国知网《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对《学报》发文作者的地域分布、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学报》发文作者地域整体的变化趋势是从集中向分散发展,从以新疆当地为主向多地区、多元化发展,甚至还有一些国际来稿。从基金论文比来看,近几年《学报》的稿件质量也是越来越好,那么编辑部在稿源范围的扩大,稿件质量的提升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学报》:

对高校来说,要把学报办出特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读者的“小众化”和特殊性,《学报》对所刊发的文章都有明确要求。

 

“我们也曾遭遇过‘等米下锅’的日子,很艰难啊,没有好文章,怎么能撑起《学报》的影响力呢?”李建军主编说。等是等不来“米”的,那就只能发挥主动,找“米”下锅。也就是说,必须要加强组稿策划。

 

作为高校学报,李建军主编意识到,内容为王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好的文章,好的内容,影响力就无从谈起。”李建军主编说,“没有影响力,专家学者即便有好的文章,也不愿交给你来发。”

 

作为高校的学报,很容易就变成学校教师们的“自留地”。为改变这一局面,李建军主编想了很多办法。将校内外稿件刊发比例确定为1:9,而在李建军刚担任主编时,这一比例是倒过来的。“学报变成学校教师们的‘自留地’,开放性就无从谈起,开门办报很难实现,影响力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当时就决定要改变这一局面,要开放办刊,而且校外稿件的用稿比例要达到90%。”李建军主编说。

 

《学报》的这个决定,当时遭遇到了不小的压力。校内的一些老师提出质疑,开口就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还是不是新疆师范大学的学报?”

 

面对这些质疑,《学报》没有改变想法,而是顶住压力,下定决心要把《学报》打造成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学术刊物。

 

为确保稿件质量,《学报》同时建立起审稿专家库,对文章实行专家匿名和作者匿名的“双匿名”审稿制度,凡是在“双匿名”审稿过程中未通过的稿件,一律不用。

 

《学报》人深深地体会到 :期刊的格局是约出来的,期刊的境界是约出来的,期刊的知名度是约出来的,期刊的生命力也是约出来的。

 

1.约什么样的好稿

一篇有影响的好稿胜过万篇空泛之作。优质稿源永远是稀缺资源。《学报》坚守约有思想、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好稿的信念。在注重文稿品质的基础上,更追求精品力作基础上的首创性、原创性。不求多、但求精,既求好、更求优,约一篇是一篇、约一篇成一篇。

 

2. 如何约到好稿

《学报》约稿,走过了由被动式“等米下锅”到主动式“找米下锅”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由“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到“找精米下锅”再到“精米不请自来”的转变。

 

这既是约稿理念的转变,也是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机制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内涵就是约稿不约仓促的,只约有准备的;不约不合适的,只约内容贴近、质量上乘的。

 

也就是说,约稿“要拒绝一般的、尚可的、差不多的,要约鲜活的、原创的、有洞见的”。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注重学术约稿和情感约稿并重,注重在学术圈里与专家交朋友。

 

例如,约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大法官的稿件,就费了很大周折。首先,如何联系上作者是个大难问题。《学报》主编李建军先是向一些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打听,结果令人失望。接着,又在网络上收集与作者有关的词条和新闻报道,又无功而返。

 

李主编不气馁、不灰心,最后通过作者在中南大学带的博士生那里取得突破。约稿邮件发出两周后作者回信,答应了约稿请求。顿时,编辑部内一片沸腾,编辑们个个眼里噙满了喜悦的泪花。

 

江必新教授《论社会治理创新》一文“含金量”非常高,截至 2019 9 23日,在中国知网已经被下载9748 次,被引用 209次,成为这一专题策划影响力最大的文章。

 

再如 :“三顾茅庐”约请北京一位研究民族学专家的稿子。第一次,李主编带领编辑前往北京登门拜访,该专家以从没有听说过《学报》为由婉言谢绝了。第二次,编辑们把《学报》发表过的关于民族问题研究的文章专门剪辑了一本册子寄给专家。过了两个月,李主编三顾茅庐,专家终于被真诚感动,答应立即动手写稿。

 

后来,这篇研究新疆问题的文章引起了较大反响,为《学报》赢得了点赞。文章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学报》编辑部精确的选题策划,也得益于网络首发这样的快速发表模式为优质文章抢占学术热点创造的有利条件。

 

结语:

感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老师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办刊经验分享!相信《学报》先进的办刊理念和值得借鉴的工作办法会带给期刊界同仁们许多启发。

 

小伩猜大家一定还没看过瘾,明天小伩会推出系列文章的中篇,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小伙伴们,明天见!

 

期刊简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0年,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均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秉持“全球视野、前沿聚焦、问题探究、丝路情怀”的办刊理念,以“不甘现状、不服输”的心劲、韧性和“钉钉子”精神锐意改革进取,实现了《学报》办刊模式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办刊进路由“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再到“找精米下锅”,最后“精米不请自来”的新时代转变,开创了中国学术期刊办刊的新模式,实现了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办刊的新突破,成就了我国西部期刊办刊的新辉煌,锻造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现象”。

 

此外,《学报》办刊经验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期刊界同仁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学报》已荣膺“全国百强报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连续多年被定等为“优秀”的期刊,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200家期刊中只有3家)、连续6届获得“新疆期刊奖”等殊荣;《学报》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AMI)”、“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核心期刊目录,成为全核心期刊;《学报》“一带一路”“中国学派”“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专题栏目连续获得专项资助,成为全国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金额最高的期刊。

  

原创: 小伩 CNKI社科分社